招生就业
研究生招生
当前位置:首页  招生就业   研究生招生
智能科学与技术一级交叉学科简介
发布人:王语涵  发布时间:2025-03-26   浏览次数:19

“智能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于2022年9月13日由国务院学位办批准设置,属于“交叉学科”门类,代码为1405。主要研究智能形成、演化、实现的理论、技术和应用,及其伦理与治理,它是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数学、统计学、系统科学、生物医学工程、基础医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心理学等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

 我校于2024年设立智能科学与技术博士点,结合国家重大需求,依托学科交叉,特色鲜明、优势明显。建有智慧农场技术与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认知智能与内容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视听觉认知”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等一批国家和省部级研究平台。承担了大量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等国家级重大科研任务,在自然语言处理、多媒体编码、底层视觉等领域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形成了以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探索为主,兼顾关键技术攻关和工程技术应用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成为我国智能领域的重要研究基地。目前,本学科师资队伍96人,水平与规模位居全国前列。本学科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科教和产教融合育人优势,加速推进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创新拔尖人才个性化培养体系。


学科方向与特色

 1、机器学习与认知计算

  • 建立开放连续环境下的机器学习理论及解释机制,研究脑认知规律与机制、神经形态模型与器件,构建符合人类伦理与道德观念的智能模型,发展量子智能、生物智能和光学智能方法。

  • 主要科研攻关方向:机器学习理论、脑工作机制与认知理论、人工智能伦理与立法、下一代人工智能。

  • 依托省重点实验室,近五年获省部级科技奖励4 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50 余项,CCF-A 类论文200 余篇,SCI论文240 余篇,ESI 高被引论文20 余篇。


2、多模态智能与交互

  • 整合自然语言、视觉、语音、3D 和多媒体处理技术,研究开放世界多模态生成、多模态大规模预训练以及下游任务的高效学习方法,构建具备自主探索和自主操作功能的智能体,推动通用人工智能发展。

  • 主要科研攻关方向包括:多模态预训练大模型、生成式人工智能、元宇宙AI、具身智能。

  • 依托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近五年获省部级科技奖励3 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60 余项,CCF-A类期刊和会议论文200 余篇。


3、智能系统与关键技术

  • 构建具有自主产权的人工智能平台,发展软硬一体化的智能硬件系统。研究智能感知、机器人智能、智能控制、智能通讯等关键技术,为智能系统构建的各个环节提供支撑。

  • 主要科研攻关方向包括:智能硬件、AI 平台、以及包括感知、控制、通信和执行在内的智能支撑技术。

  • 依托全国重点实验室,近五年获省部级科技奖励4 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50 余项,CCF-A 类期刊和会议论文100 余篇,ESI 高被引论文20 余篇。


4、领域智能与国防航天应用

  • 立足国防航天,发展航天智能和军事智能应用,打造国之重器。发展智慧农业、智慧制造、智慧海洋/水务/土木、智能交通,促进现代服务业与传统产业智能融合。结合材料科学、能源科学等优势学科构建科学智能方法体系。

  • 主要科研攻关方向包括:AI赋能(AI+X)、科学智能(AI4S)、航天+AI、军事智能等。

  • 依托全国重点实验室,近五年获国家奖1 项,省部级科技奖励4 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40 余项,SCI 检索论文240 余篇。


培养方式:

入学后,按照统一的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硕士培养方案进行选课和上课;学籍归入导师所在学院进行管理;培养过程和学位授予由智能科学与技术学位分委会统一组织。

研究方向

招生人数

招生学院

研究领域

机器学习与认知计算

5

计算学部

机器学习理论、脑工作机制与认知理论、下一代人工智能、人工智能伦理与立法

多模态智能与交互

5

计算学部

多模态预训练大模型、生成式人工智能、具身智能、知识表示与推理

机电学院

智能系统与关键技术

5

计算学部

智能硬件、AI平台、元宇宙AI、智能支撑技术

航天学院

机电学院

材料学院

电气学院

电信学院

能源学院

化工学院

仪器学院

领域智能与国防航天应用

8

计算学部

AI赋能(AI+X)、科学智能(AI4S)、AI+航天、AI+龙江

航天学院

机电学院

材料学院

电气学院

电信学院

环境学院

能源学院

数学学院

物理学院

仪器学院

化工学院

生命学院

建筑学院

土木学院

经管学院


可招生老师:

计算学部(72人):刘挺 李海峰 聂礼强 秦兵 王忠杰 邬向前 叶允明 张盛平 张伟男  

李惠 范晓鹏 左旺孟 刘贤明 刘劼 高文 程思瑶 王宏志 汪国华 刘宏伟 车万翔 张浩  

姚鸿勋 江俊君 洪晓鹏 何勇军 李治军 刘永壮 骆功宁 赵天意 陈俊杰 郑为杰 邵奕天  

邓翔 苏敬勇 罗文坚 李晶 文杰 徐睿峰 徐勇 张淼 张治国 张永兵 张正 张凯皓 周逊  

俞俊 汤步洲 刘鹏 李杰 刘扬 赵妍妍 杨沐昀 张宏志 丁效 冯骁骋 刘秉权 刘绍辉 孟冉

苗东菁 金野 关毅 裴文杰 陈清财 赵阳 王轩 王京华 李锦兴 户保田 张梅山 吴建龙

卢光明 张维刚

航天学院(21人):吴立刚 周彬 郭继峰 韦常柱 叶东 霍明英 陈杰 沈毅 高会军 张立宪

邱剑彬 孙光辉 赵悦 刘健行 王桐 姚蔚然 杨学博 孙维超 汪洪源 侯晴宇 荆宇航  

机电学院(28人):高海波 杨大鹏 赵京东 曹政才 朱延河 彭高亮 李隆球 吴英丹  

闫纪红 刘刚峰 蒋再男 潘昀路 张松源 丁亮 刘振 刘延杰 金弘哲 张福海 王伟东 查富生

孙永军 韩振宇 单小彪 郭闯强 东辉 刘海涛 李跃峰 李丽芳

材料学院(7人):朱景川 陈瑞润 李兴冀 刘勇 杨剑群 崔秀海 刘中利  

电气学院(8人):叶雪荣 郑萍 徐英 佟诚德 隋义 白金刚 涂正宏 仪忠凯

电信学院(6人):刘大同 谷延锋 贾敏 刘天竹 关惟俐 马婷

环境学院(1人):田禹

能源学院(2人):高建民 吴健

数学学院(2人):马坚伟 靳水林

物理学院(1人):林杰

仪器学院(4人):刘俭 崔俊宁 金鹏 李理

化工学院(1人):姜再兴

生命学院(3人):蒋庆华 梁夏 隽立然

建筑学院(4人):梅洪元 董慰 孙澄 周志刚

土木学院(2人):黄永 鲍跃全

经管学院(3人):郭熙铜 刘鲁宁 王健

联系方式:

 江  奎 15827008106

 杨光磊 18845799825


附: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硕士培养方案

计算学部-学术研究生硕博贯通培养方案-智能科学与技术-2025 V4.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