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公布了第三批“人工智能+高等教育”应用场景典型案例,由计算学部聂兰顺教授牵头申报的《多语言多场景多教师i慕课制作智能体及应用》成功入选,并在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面向全国宣传推广。值得一提的是,在此前三批80项案例中,计算学部已累计有两项案例成功入选,体现了学部在推动人工智能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方面的持续探索与示范成效。



此次案例的征集是为深入贯彻落实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有关部署,加快人工智能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创新应用,利用智能技术支撑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教学方法的改革、教育治理能力的提升,构建智能化、网络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而开展的,旨在遴选一批使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教育教学,成效显著、可复制推广的典型应用场景案例。
《多语言多场景多教师i慕课制作智能体及应用》案例提出多语言多场景多教师i慕课新模式,利用课程知识图谱、视频与数字教材训练AI模型,利用AI多模态合成实现数字分身讲课,利用AI多语言翻译实现专业课翻译并校正,利用AI虚拟场景生成实现学生沉浸式学习,利用AI问答生成实现实时答疑解惑,进而研发建设i慕课制作智能体,服务教师快速制作与更新教学资源,已应用于数十所高校的超百门课程改革。
未来,计算学部将以典型案例示范推广为契机,进一步深化“人工智能+高等教育”的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积极构建智能化课程体系,完善AI赋能的教学环境,大力鼓励和支持教师开展智化课程教学改革,在教学内容、模式、评价等方面实现创新突破,持续提升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质量与教育治理现代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