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7 月 27 日,计算学部于科创大厦 K1838 成功举办第八期 “光熙论坛”,邀请了香港岭南大学协理副校长、加拿大工程院院士、香港工程院院士、IEEE Fellow 邝得互(Sam Kwong)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国家级高层次人才谢洪涛教授,深圳大学二级教授、IEEE Fellow 王熙照教授,香港城市大学计算学院副院长王诗淇教授等多位知名学者作专题报告。本次论坛由计算学部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副院长于海宁组织,中山大学张云教授和我校网络空间安全学院朱国普教授共同主持,校内外师生 40 余人与会交流。
Sam Kwong 教授以《Overview of High Dynamic Range Video》为题进行报告。报告开篇介绍了 HDR 技术的基本概念与核心优势,指出该技术通过提升视频对比度和色彩范围来优化视觉体验,相比传统技术,其呈现的高光更明亮、阴影更深邃,且色域更广。随后,深入讲解了 HDR10、Dolby Vision、HLG 等主流标准的技术特点及运作机制。报告最后聚焦核心技术,展示了高动态范围图像重建、基于曝光诱导网络(EIN)的单图像 HDR 重建方法以及基于频域差异(LGFM)的 HDR 图像质量评估方法等前沿研究成果。

王熙照教授在题为《大模型推理能力的一些思考》的报告中,首先分析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和大模型的发展现状,指出其虽在多任务上展现涌现能力,却存在模型幻觉、答案不稳定及缺乏类人知识推理能力等核心缺陷。随后,王熙照教授以与大模型关于概念理解的对话实例为依托,深入阐释了推理、预测、理解三个重要概念,并系统分析了大模型的过自信问题。最后,教授提出了将知识图谱与大模型相结合的技术方案,深入探讨了不确定性知识图谱与大模型的融合策略,旨在抑制大模型的幻觉、不可控和不可解释等缺陷。

谢洪涛教授做题为《视觉生成式人工智能安全技术》的报告。报告先是对视觉生成式人工智能安全技术的整体框架加以阐述,从数据安全、内容安全、模型安全三个核心维度,系统构建了安全技术体系。继而,教授针对各安全维度展开了深入的技术剖析:在数据安全方面,讲解了细粒度域间方向引导的主动干扰及可自验证的语义水印嵌入技术;在内容安全方面,介绍了通用人脸伪造检测、特定人伪造检测方法,以及针对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多维痕迹挖掘检测方法;在模型安全方面,阐释了双层优化的概念擦除和人在回路的模型价值观对齐方法。最后,谢洪涛教授对视觉生成式人工智能安全的技术发展趋势与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前瞻性讨论和展望。

王诗淇教授作题为《视觉感知编码:从信号处理到深度学习》的报告。报告先从视觉编码技术的发展历程切入,回顾从传统信号处理到现代深度学习的关键技术突破。接着,深入分析这些进展在质量评价和感知编码方面的应用价值,系统介绍了以经典信号为基础的评价方法(传统信号处理方法的一种)与基于深度特征的评价方法,涵盖全参考和无参考两类视频质量评价模型。报告还对 PSNR 及现有质量评价模型进行对比分析,进而提出感知智能编码方法,通过实验数据验证了该方法在提升感知质量方面的显著优势。最后,王诗淇教授展望了大模型编码和人机协同的感知评价方法等前沿研究方向,为视觉编码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创新思路与实践参考。

在随后的交流研讨环节中,与会师生与四位教授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各方学术观点得以交融互鉴,进一步加深了对前沿技术的理解与思考。与会师生纷纷表示本次论坛大大拓宽了他们的研究视野,受益匪浅。
“光熙论坛”作为一个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致力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空间安全领域的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的探讨。论坛通过邀请国内知名院士、专家以及中青年学者,组织前沿专题报告会、专题思辨讨论会等活动,旨在推动学科的战略布局和技术突破,促进师生与国内外优秀学者的深度交流与合作。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进一步推动了视频处理、编码与安全技术、生成式大模型应用与安全等领域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为计算机视觉及其安全技术的前沿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